家风是什么?曾姓为古代典范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家风是什么”系列采访,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中国人自古注重家庭文化的传承,出了不少名人的曾姓堪称典范。

“棍棒之下出孝子”

曾参是以孝道著称的春秋大儒。父亲曾点,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人,是孔子开办私学时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之一。曾点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在曾参六七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还让他参加农田劳动,十三四岁就让他独自到野外打柴,打骂更是常事。但曾参依然孝顺至极,父亲打他他都不跑,后人据此总结出“棍棒之下出孝子”。

有一次曾参去锄草,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用心不专,便以棍子把他打昏在地。曾参醒来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意在告诉父亲,他并没有因为被打而忿忿不平。孔子说:“轻打就挨着,重打就应该逃开,如果曾参让父亲在盛怒下打死了,会使父亲陷入不义的恶名,这哪里是孝顺。”曾参说:“我罪过很大啊!”

曾参学习刻苦,加之家庭环境熏陶,成为孔子最负盛名的学生,传说《孝经》就是孔子专门传授与他的。曾参形成了一整套孝道理论,而且躬身践行。曾点喜欢吃羊枣,他就不吃羊枣留给父亲;曾点要做善事,他就把家里的食物替父亲送出去。曾参在莒(音:jǔ)地做官,只有三秉粟的俸禄,齐国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前去,他却拒绝了,说:“我的父母都年老了,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担忧人家的事情,我不忍心远离父母去为别人做事。”

“日三省吾身”的曾参注意言传身教,曾参妻子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参认为一定要守信兑现,真的把猪杀了。曾参后来被世人尊为“宗圣”,成为与孔子、孟子、颜子并称儒学四巨匠的“曾子”。

曾国藩要子孙读书明理

秦汉时,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在唐朝之前已遍布全国。湖南双峰出了“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1864年7月,小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曾国藩说:“考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在判卷子期间,曾国藩专门去信告诫:“ 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结果曾纪鸿连着几次都没考上,后来只是个副贡生。
曾国藩获封一等侯,世袭罔替,为有清以来对汉人最大奖赏,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也齐做高官。曾国藩却表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曹惟当一竞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自曾国藩兄弟之后,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果然再没有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有名望之人多达240余人,包括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昭抡等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

洋务始兴时,曾国藩就请了传教士兼翻译史迪文森、傅兰雅在家中指点两个儿子学英文。长子曾纪泽后来成了出色的外交官,代表清政府签署《中俄伊犁条约》时,迫使俄国将业已吞下的伊犁等地吐了出来。俄国代理外交大臣格尔斯称赞他说:“我办外国事件42年,所见人才甚多,今与贵爵共事,始知中国非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