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被政治撕裂的女人

1979年,她上场,信誓旦旦要收拾英国这个“烂摊子”;1990年,她下场,依依不舍地宣布英国“已经变得更好”。爱戴者感激她拯救了国家,仇恨者说她毁掉了生活。

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外接受记者采访。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扮演好几个角色。”撒切尔夫人熟读莎士比亚作品,对这句出自莎翁名著《皆大欢喜》中的台词一定不陌生,可她终其一生,只扮演了一个复杂的角色:英国的“撕裂者”。
1979年,她上场,信誓旦旦要收拾英国这个“烂摊子”;1990年,她下场,依依不舍地宣布英国“已经变得更好”。她逝世时,本该体面地谢幕,却再次陷入强烈的两极对立——爱戴者感激她拯救了国家,仇恨者说她毁掉了生活。她主宰英国11年间天天上演的事,逝世之日重现。

挽救了经济,却拉大了悬殊

“混乱处,愿我们带来和平。错误处,愿我们带来真理。疑虑处,愿我们带来信心。绝望处,愿我们带来希望。”

1979年5月4日,54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走出议院投票大厅,面对蜂拥而至的人群,她引述了这段著名的祈祷文。但就像她在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所写的,当天,“与丹尼斯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已经在思考即将开始的战争”,这温柔的祈祷只是假象。她看着车窗外,英国工会发起的“不满的寒冬”抗议活动完全没有结束的意思。“好吧,他们整垮了工党的威尔逊、保守党的希思,还增加了30%的工资,但他们休想整垮我。”

从第二天开始,人们看到,撒切尔夫人派骑警冲击示威人群,用大棒攻击罢工的利物浦矿工。100多年来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英国工会被打蒙了,气急败坏:“这个女人想干什么?!”

她想“收拾”工会。此时,英国经济陷入严重滞胀,GDP增长率不足2%,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21%。可工会还在罢工、制定保护条款,这些和加薪一样,统统推高了通胀。撒切尔夫人挖苦道:“英国钢铁公司想进口焦炭,但全国矿工工会反对说,‘就算比较贵,也要买我们的焦炭。’如果英钢同意的话,就得回过头对汽车制造厂说,‘就算比较贵,也要买我们的钢铁。’那么汽车厂就得要求消费者,‘就算比较贵,也请你们买我们的车。’我们都是消费者,结果都买贵货。”

强硬镇压了“不识大局”的工会后,撒切尔夫人马上推出全新的预算案:大规模减税、大规模减少公共开支、大规模出售国企、大规模出售公租房,一切都是大刀阔斧的,以至于《卫报》瞠目结舌:“这是战后最丰厚的政治和经济赌博。”

作为报复,工会发起了1980年的钢铁工人罢工和1984年的煤矿工人罢工,许多城市的工人和平民发生了骚乱。换了任何一位别的首相,早就让步了,至少也要放低姿态做个样子,但撒切尔夫人寸步不让,用一字一顿、咬字清晰的标志性口吻鄙夷道:“难缠的工会!”然后继续挥舞强硬的镇压大棒。

她最终赢了这场赌博:整个80年代,英国GDP增速达到5%左右,通胀率则下降到4%左右,普通居民持有大企业股票的比例从7%上升到20%。“撒切尔夫人挽救了英国经济。”她去世后,对英国广播公司的这句评价,无人提出异议。

但代价是:她让失业率上升到12%,社会底层人数空前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仍没什么好转,差不多每5个英国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全体失业。2011年8月6日,这种“英国病”酿成了伦敦大骚乱,撒切尔夫人种下的苦果,至今仍需消化。

撤换了同僚,却失去了盟友

“我只想说一点,要走回头路你们走好了,本夫人是不赞成走回头路的。”

1981年,在保守党大会上,撒切尔夫人骄傲地训斥她的党员。台下屡次骚动,都无法打断她的演讲。她旁若无人地指责党内温和派是“爬不动的螃蟹”。

相比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度,英国的首相制度是比较集权的。撒切尔夫人充分利用这一点,对所有不坚定、不合作的内阁成员,就一个字:撤。许多保守党的“老资格”好不容易熬成内阁成员,却被撒切尔夫人随便一“扔”——

1981年1月,她改组内阁,先是把下院领袖兼内阁大臣诺曼·史蒂瓦踢了出去,“这是他自找的,拿我的政策编笑话,从私下谈话到下议院闲话,再传到报纸的头条”。接着又踢走了财政部主计长安古斯·默德,“他还是回去写作吧”。《星期天泰晤士报》专门登出大字标题《错了,撒切尔夫人!错!错!错!》,批评她的任意撤换。

8个月后,她再次改组内阁,赶走了上院领袖兼内阁大臣克里斯多佛·索姆,因为“他说自然规则反了,他竟然被一个女管家聘用了”。而此前在1979年5月组阁时,她还夸奖索姆“是个自主性很强的人”。第二天,《泰晤士报》刊文批评道:“这完全是首相个人的风格,就为了获得政治主导地位。”

至于她眼中“有创意的思想家”凯斯·约瑟夫,则一会儿去当工业大臣,一会儿去当教育大臣……

最终,撒切尔夫人失去了两位最坚定的盟友:1990年,她坚决反对欧洲实行单一货币,她的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愤然辞职;接着,她强行实施“人头税”,党内元老、她的前国防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公开反对,要求保守党重新选举党首。多年后,撒切尔夫人承认:“他们的做法对我造成的政治伤害太大了。”

背地里,撒切尔夫人被保守党党员称作“民主国家的独裁者”。她确实塑造了一个强大的保守党,不过在她之后却无以为继:两位保守党首相都被舆论批评为“软弱”,当年的“小伙子”梅杰被自己的内阁成员牵着鼻子走,如今的“新领袖”卡梅伦甚至管不住内阁成员的嘴。

1986年9月17日,撒切尔夫人视察英军坦克。

打赢了战争,却摔在了北京

“在我就任首相职务时,我从未想到有一天得命令英军作战,而在战争期间,更是一辈子都没活得那么紧张或紧凑过。”

历史应该记住这个日子,1982年4月2日,一个女人下令开战。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住了快3年,把国内不听话的工会、党内不听话的阁员都教训得差不多了,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突然进攻英、阿有主权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把一个机会送到她面前,让她证明“战争,让女人走开”是句鬼话。

4月2日一整天,撒切尔夫人都在和内阁成员争论。不开战的理由很充分:马岛距离英国本土4000多公里,舰队抵达需要很长时间,且地处南半球,冬天的强暴风雨使南大西洋的气候恶劣。

关键时刻,海军总参谋长亨利·里奇开腔了:“我可以组成一支包括驱逐舰、巡防舰、登陆舰、支援舰的特遣部队,由皇家赫尔姆斯号舰和无敌舰带头,48小时后就可以出发,足以收回群岛。首相,我只需要你给我组成舰队的权力。”

“我现在授权给你!”

战争持续了11周,原本因经济改革吵翻天的英国社会空前团结,第三顺位的王位继承人安德鲁王子都上了前线。6月14日,阿军投降,英国重新控制马岛。女首相让人刮目相看。

然而,3个月后,这位强硬的女首相在另一场博弈中却不得不作出让步。

1982年9月24日上午,撒切尔夫人访华,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见到了邓小平。一见面,她就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答:“是啊,英国首相我认识好几个,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撒切尔夫人先发制人,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然而邓小平不为所动,并一度表示,他现在就能拿下香港。撒切尔夫人闻言变色:“他果然不负务实之名。”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脸色凝重地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下意识地对记者微笑,却在走到倒数第二级台阶时一脚踩空,栽倒在地,连手提包都摔到一边。

离京前,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答谢宴。这场晚宴是她精心准备的,几个月前就开始挑菜单。起初,为了不让政敌骂她浪费,她在英国外交部提供的50元、75元、100元和140元4种菜单中选了最便宜的。驻华大使柯利达闻讯大惊:“首相,如果你想让中方留下难忘印象,不要抠门,最好选择有鱼翅、海参等高档菜品的菜单,酒水最好有茅台。”撒切尔夫人于是改选了75元的菜单。然而,这场晚宴却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华的晚宴“撞期”了,最终只有一位中方领导人前来,她的失落可想而知。

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次访华,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她出席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撒切尔夫人去世后,审视1982年这一强硬、一妥协,会发现二者具有同样深远的意义。“就重建英国的自信及世界地位而言,马岛战争的意义非常重大。”撒切尔夫人的自我表扬恰如其分。“她唯一一次能证明自己是个女人,就是在香港问题上向邓小平让步。”人们的打趣也道出了事实:她能让英国赢得战争,却不能赢回战略地位。

1986年,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在戴维营。

亲近了美国,却骂够了欧洲

“苏联对我青睐有加,是想对‘铁娘子’多了解一点。这外号是1976年我任反对党领袖时,在一次演说后,苏联的塔斯社封给我的。”

苏联人恐怕没想到,他们最后会栽在自己取的这个外号手里——“铁娘子”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整垮了苏联。

“他的热忱、魅力和坦率自然,令我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的直觉、他的想法,几乎和我一模一样。”1981年2月25日,在里根宣誓就职1个月后,撒切尔夫人迫不及待地飞往华盛顿,与里根会晤。两人对苏联问题有许多共识,谈到尽兴处,甚至以“罗”和“玛格丽特”互相称呼。

半年后的七国峰会上,里根被沉闷的会议弄得不耐烦,拿起钢笔在纸上信手涂鸦。会后,里根匆匆离去。坐在他旁边的撒切尔夫人则收藏了那张纸。她说:“这种国际会议只有一个好处,各国代表依照字母顺序围着矩形长桌而坐,使我方代表总是坐在美国代表旁。”这个巧合让两人很容易在国际场合一唱一和。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1983年的北约峰会上,撒切尔夫人大力支持里根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她先在苏联人面前扮演“中间人”,让苏联谈判解决欧洲导弹对峙的局面,又在里根面前扮演“先知者”,告诉他“戈尔巴乔夫是个可以合作的人”。1987年12月8日,苏联和美国签署了《美苏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条约》。这个条约拔掉了苏联武装的牙齿,苏联分崩离析的大幕就此拉开。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撒切尔夫人和里根这对“政治伴侣”大获全胜。

一边是把英美特殊关系推向极致,另一边却将英欧关系带向疏离。撒切尔夫人不断和欧洲领导人吵架,核心内容是:我支持欧洲一体化,但我决不能给欧共体交这么多钱,退钱给我!

1979年,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参加斯特拉斯堡欧洲理事会,开口便说欧共体是“偷窃英国国库的凶恶强盗”。会议主持人、法国总统德斯坦连忙打岔:“时间不早了,我们先吃晚餐吧,预算的事明天再讨论。”大家如释重负,准备往餐厅溜,撒切尔夫人大叫:“不!”众人只好站住,饥肠辘辘地听她把话说完。

1980年,在都柏林召开欧洲理事会时,撒切尔夫人对着一桌子20多个男总统、男总理、男首相怒斥:“你们真是无耻,下定决心拿走我们更多的钱吗?”男领袖们心里恨透了她,却又不能对一个女人回嘴,只能坐那挨骂。

1984年,在法国枫丹白露召开欧洲理事会时,愤怒的撒切尔夫人大喊“我只想要回我们国家的钱”,把手提包往会议桌上一砸。包飞了出去,险些砸中法国总统密特朗,密特朗差点气昏过去。第二年的卢森堡会议上,欧共体的男人们终于同意将英国承担的预算减少2/3,这才换来撒切尔夫人的好脸色。

好景不长,1990年,欧共体打算推行单一货币,撒切尔夫人那熟悉的大喊大叫又回来了,甚至更坚决:“我绝对不会把英国的命运交给一个莫名其妙的单一货币。”23年后的今天,当欧元区陷入巨大的经济困境,人们再次想起了她的这句话。但更应想起的是,“充当欧洲大陆的平衡者”和“英美特殊关系”是英国外交的两块传统基石,撒切尔夫人巩固了后一块,却削弱了前一块。这种尴尬局面至今未变。

今天,英国仍在撒切尔夫人留下的撕裂轨道上前进。但英国已经没有一个动不动就翻手云、覆手雨的首相了,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把战争和经济都玩于股掌之间的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