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韩式主旋律的样板
关于李舜臣的故事,韩国人2005年拍过一部《天军》,讲述朝鲜少校穿越邂逅李舜臣,但该片假想敌并非东洋海贼王而是女真人。同期还有一部叫《不灭的李舜臣》的韩剧,看过该剧的人即知《鸣梁海战》日方大将来岛通総为何急于与李舜臣拼命——因为剧中那个死于李舜臣之手的来岛通康,正是来岛通総的弟弟。据说《鸣梁海战》在韩吸纳了1700万人次观影(韩国总人口不过5000万),超过《阿凡达》刷新韩国影史,赶上我们当年看少林寺的狂情。而当你抱着神话的心态看《鸣梁海战》时会惊奇地发现,中韩人民抗击倭寇的民族主旋律诉求惊人一致。
在《太平轮》这样的诗史大片都能被《匆匆那年》击沉的贺岁档,同样有史诗气质的《鸣梁海战》未必能讨大好,然《一步之遥》至今还未过审,对《鸣梁海战》是个利好。同档影片中,唯《太平轮》事关战争、大海与船只,与《鸣梁海战》有所碰撞,但上半部还没有登船,也就失去了可比性。倒是冯小宁两年前拍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题材和对手均与《鸣梁海战》类似。可惜这部号称冯小宁“二十年只为这一战”的影片改编乏力,手法老旧,技术过时,制作低劣,连一个水花都没能激起。《鸣梁海战》拿到国际舞台上算不上什么大制作,但同样是主旋律的诉求,金汉珉不论叙事铺排还是海战场面,均把冯小宁准甩开八条海沟。从此可见中韩两国海战片制作水准的差距。
同样是民族主旋律的诉求,韩国人在包装自己的民族英雄时,并没有一味追求高大全。战争结果历史已经给出答案,李舜臣十二只船以少胜多打败十倍于自己的日本海贼王,那么如何重新构架这个故事才能给人带来新鲜感?导演兼编剧在研究《乱中日记》《李忠武公全书》和《宣祖实录》等典籍的基础上,用了一点加法,那就是在排山倒海的外患基础上放大内忧。当时的朝鲜半岛早已人心溃散,连主子也逃到我大明朝避难,更别说李舜臣这帮手下。影片上来让我看到日寇的残暴与极恶,百姓被割耳(历史实为割鼻),兵将想逃遁。而李舜臣是革职后临危受命,船队被糟蹋一空是一方面,将命不从也是一面。临阵对决时,也没有一艘船与他齐头并进,李舜臣几乎是靠一船之力痛沉对手,这才有其他船只见好跟进。按照中国人的民族情趣,这可是要背负自黑骂名的编排。
《鸣梁海战》是韩式主旋律的样板间,未必合适中国复制。金汉珉还要乘胜追击,打造《闲山岛海战》和《露梁海战》,按照中韩电影合作大趋,不仅中韩水军会师来日方长,中韩合资也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