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社科界十大热点关注(国内外)
2015已经过去,社会科学报衷心祝福广大读者新年快乐。社科报编辑们特别策划,为您献上一份有文化的“礼物”;来,快和我们一起盘点2015年国内外年度社科十大热点吧!
1、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
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迄今一百年,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当下,这场20世纪的启蒙运动再度引发知识界的关注。
北京鲁迅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等先后举办“旧邦新命——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展”;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主办了纪念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高校的学术研讨会亦如火如荼。
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台湾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先后举办了系列学术研讨会,不同思想背景的学者就“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何为启蒙、何为文化自觉”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的现实针对性成为不容回避的焦点。在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看来,新文化运动值得反思的一点在于搞错了斗争的主要敌人,不应是“儒表”,而是“法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全喜则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这一历史任务远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之“新”,是文明演进论意义上的“新”,是苏格兰式启蒙思想的“新”,其实质在于构建一个自由、民主和法治国家下的文明演进,由此赓续传统思想,融汇世界潮流,面向未来,开启中华文明的新天命,这才是我们今天纪念与反思“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綦小芹)
2、“一带一路”助推对外开放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结出了早期的果实。、
2015年3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认为,从人类文明历史与全球格局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三五效应”:一是五千年未有之变局,推动中华海陆文明协调发展;二是五百年未有之变局,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性方向发展;三是五十年未有之变局,推动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将深入安全高风险,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地缘政治复杂的多个区域。同时,它还是在企业准备严重不足,但又不得不快速走出去的形势下进行的,风险很大,陷阱很多。
对此,国务院参事汤敏指出,要用组合拳式走出去的投资方式,发挥我们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真正地实现与相关各国共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规划要先行。第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第三,对外投资除了基础设施,还可以有其他的产业投资同时跟进。第四,把建设境外工业园区作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抓手。第五,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很多区域的、多边的、双边的合作机制推向更高层。第六,要积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框架。最后,要提高走出去企业的环保意识与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行为。 (杨轶婕)
3、中国史学研究进入国际视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开展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学术界也召开了内容丰富的学术研讨会,涌现出大量学术成果。
从这些学术成果中我们会发现,我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在不断拓展。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角度研究抗日战争史成为一个显著特色。
学者们一方面通过发现历史事实、分析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另一方面也力图全面客观地说明在时间相当长、范围相当广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不同区域和战线上共同实施了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这是能够实现全民族抗战局面的重要因素。
可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也适应时代的变化,走出历史悲情,扩展了学术视野。
中国史学界的国际视野也表现在8月份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素有“史学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代表在孔孟之乡探讨超过170项国际史学界前沿议题。正如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利亚塔·希塔拉所表示的,“史学奥林匹克来到山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 (博芬)
4、开启“四个全面”时代
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次写入中央全会文件,成为“十三五”规划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黄坤明在《求是》上撰文提出,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背景下,放在历史的长时段、全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自觉用这一战略布局统一思想认识、指导推动工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孙业礼接受新华网访谈时谈到,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写进“十三五”规划建议,并作为指导思想加以明确,显示了我们党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的优良传统,也表明了我们党执政兴国和治国理政的新思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许耀桐在《人民论坛》上谈到,适时推出新的理论,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四个全面”的习式治国理政宏大战略体系就是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产物,担当起了创新理论的使命,树立了引领思想的风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剑在《中国发展观察》上指出, 推进“四个全面”,涉及内容广泛,但每个方面的深入推进都对权力任性起了不同程度的遏制作用,包括放权、限权、分权和监督权力的使用,等等。 (海印子)
5、党纪国法齐头并进
2014年被称为“法治元年”,原因主要在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和方略被写入党的全会文件。
从这个角度来说,2015年正是实践法治理念,落实法治方略的“开山之年”。在2015年,一批重要的法律法规获得通过或重新修订。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表示,《立法法》的修改大幅度地改变了我国立法格局,赋予了地方更大的立法自主权,市级地方立法权主体从曾经的49个较大市扩张到284个设区的市和4个特殊的非设区市,开辟了中央地方立法关系新局面。
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备受社会关注,立案登记制、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等司法制度创新尝试,大频率地抢占新闻媒体的头条。新《国家安全法》和新《反间谍法》颁布实施,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下,《反恐怖主义法》(草案)和《网络安全法》(草案)也已进入审议讨论阶段。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部党内法规的出台,更是2015法治建设的浓墨重彩。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这标志着雷霆万钧的反腐斗争进入到“建章立制”的新阶段。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直言“这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法治事业,同时坚持依法执政,二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
中央党校党建部李民教授认为,党规规范党内关系和行为,国法适用于公民和法人的行为,二者并不矛盾。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也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国情。(华林)
6、机器人颠覆制造业
波士顿咨询集团2015年发布报告指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去年增长了23%,到2018年将翻一番,这将令很多制造业领域发生彻底变革。制造业智能化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将机器人列入影响未来的12项颠覆性技术。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15年5/6月刊发表了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李(John Lee)的文章,认为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价格下跌将引发新的制造业革命,从而导致工厂加快使用机器人取代工人的步伐。
英国《金融时报》2月10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将在电子产品以及自动化等产业大展拳脚。其中,东南亚工业机器人数量或出现极大增长。报道预计,在包括运输设备、电脑、电子产品以及电气设备等较容易实现自动化的制造业中,今后或将有85%的工作由机器人完成。
而越来越多的化工和金属等其他行业也将加入到使用工业机器人的行列中来。此外,6月12日,《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一书的作者马丁·福特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题为《机器人革命威胁中国》的文章,认为中国目前正在将自己的用工需求转向机器人。这一转变将对中国以及全球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熊一舟)
7、全球反恐形势异常严峻
2015年,恐怖主义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全球反恐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首先,恐袭在全球肆意蔓延。
英国《独立报》12月11日刊文指出,从1月7日巴黎《查理周刊》总部遭遇恐袭到11月13日巴黎再度喋血,意味着恐怖活动已从中东、非洲向西欧蔓延。其次,恐袭数量突增。11月16日,美国全国恐怖活动起因及其对策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1978年至2013年,全球造成100人以上死亡的恐袭事件年均仅4.2次,到2014年突升为26次,而2015年仅上半年就高达11次。再次,恐袭强度骤升。
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的盘点,震惊世界的“11·13”巴黎恐袭案并非2015年之最,发生在尼日利亚、也门、肯尼亚、索马里、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恐袭案才可谓件件骇人听闻,其中更以尼日利亚千余人丧生为最。11月17日,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全球恐袭已达到史无前例的严峻程度,且未来还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最后,恐怖组织呈现“你追我赶”的格局。
11月18日,美国《大西洋》杂志刊文指出,一个更为血腥的恐怖组织“博科圣地”正在逐渐壮大,它于2014年全年造成6644人死亡,超过“伊斯兰国”的6073人,而截至今年4月1日,“博科圣地”已杀害至少1.5万人,导致至少16.8万尼日利亚人逃往邻国,造成100万人流离失所。(袁超)
8、俄土“斗法”
11月24日,土耳其击落俄罗斯苏—24战机,两国关系恶化,使世人产生一系列疑惑。
第一,土耳其因何要击落俄战机?土耳其称俄战机侵入其领空,5分钟警告10次仍不理会。然而,这只是表面原因,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12月19日,俄罗斯展示的黑匣子表明战机是在叙利亚领空被击落。从深层原因看,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反恐不仅打击IS,也打击叙利亚各类反对派,其中包括亲土耳其的叙利亚土库曼人,从而给予阿萨德政权实质性支持。土耳其作为一个地区强国和逊尼派大国,自然不愿看到什叶派“新月带”形成并巩固,因而支持各类叙利亚反对派,尤其要扶持叙境内土库曼人。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使得土耳其“倒阿”目标和确立“地区领袖”愿望难以实现,阻挠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符合土耳其利益。
第二,土耳其为何敢击落俄战机?土耳其或许算是中东强国,与俄罗斯相比却不是同一量级,它敢于对俄行动,主要源自北约身份与美国支持。
12月18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北约盟国周五同意向土耳其派飞机和船舰,以加强土叙边境地区的空防。然而,北约中的欧洲与美国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
对俄指责土耳其购买IS石油一事,欧洲各国未表态,但美国白宫与国防部坚决否认。对于俄战机越境一事,德国称土耳其应避免与俄正面交锋;法国总统26日赴俄斡旋并商讨打击IS事宜;英国《每日纪录报》称土耳其只需赶走俄战机即可.
但阿拉伯媒体“中东全景网”引述土耳其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土击落俄战机得到奥巴马的许可。第三,俄土斗法是否会导致战争?
德国《图片报》11月25日文章称,土耳其、北约、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面临战争的风险。然而,俄土交恶并非简单地由“世仇”导致,背后的大国角力与利益纠葛更为复杂。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与土耳其开战,各国都竭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孙西辉)
9、欧洲与“难民潮”
欧洲正在经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潮,数十万来自中东和非洲国家的难民蜂拥入欧,且情势愈演愈烈。
7月1日,联合国难民署公布数据称,2015年上半年,共有13.5万难民涌入欧洲,比2014年同期增加80%;11月6日,国际移民组织发布数据显示,经地中海前往欧洲的难民移民人数仍在迅速攀升,总数已超77万人,一周内增加6.8万人.
而从欧盟委员会的估测数据看,预计到2017年底难民数量将达300万人。如此庞大的难民群体使欧洲遭受重大冲击。首先,虽然难民潮或可提振欧洲经济,但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10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助理主编拉纳·弗洛哈尔(Rana Foroohar)刊文指出,难民潮或可通过填补劳动力缺口而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关键,但大量移民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导致薪资水平和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产生变化,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难民潮增加了反恐难度。11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有4名叙利亚人被证实为IS暴徒并参与了“11·13”巴黎恐袭事件,而大量难民正是来自叙利亚,且完全无法估计到底有多少恐怖分子随数以十万记的难民趁机潜入欧洲。
再次,难民潮可能导致欧盟分裂。美国纽约大学教授伊安·布雷默(Ian Bremmer)在《欧洲分裂》一文中指出,基于对难民安置潜在威胁的进一步认定,欧洲各国政府势必会强化在难民危机背景下业已逐步重启的边界管控,恢复申根国家之间的出入境限制,而这对于欧盟的整体化和自由化无疑是极大的破坏,欧洲特别是欧盟面临着被撕裂的危险。(袁超)
10、巴黎大会“气候里程碑”
2015年是联合国气候谈判进程中繁忙的一年。
2月,瑞士日内瓦举行的首轮气候谈判达成了正式的全球气候谈判协议文本;6月,各国谈判代表汇聚德国波恩进行第二轮气候谈判;9月,德国波恩举行了第三轮气候谈判。
2015年12月12日,近两百个缔约方在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议》,提出要将未来的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警戒线内,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12月16日的《纽约时报》上表示,巴黎协议的达成意味着我们仍然有机会应对这个关键挑战。我们或许无法控制全球变暖,但是要避免其最坏影响,要控制那些我们无法避免的影响。
12月13日,《印度快报》在《巴黎创造历史,世界达成协议拯救地球》一文中指出,各方都是巴黎协议的赢家,发达国家确信各国都会采取行动,发展中国家被“有区别”的原则所鼓舞。路透社则认为巴黎会议达成的“里程碑”式的协定为化石燃料驱动的经济在今后几十年里进行历史性转型指引了方向。不过,对此也有媒体提出警示。
12月17日,《日本时报》社论指出,尽管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协议,但是并没有确保世界可以免遭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巴黎协议只是起点。(章志萍)